凌氏音响工作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22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讨论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1071

帖子

36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1:5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ifi音响悖论?——“小音量美学”的误读    作者 残剑831
这个话题是缘起于上周我们当地几位烧友一起听的一套中大功率前后级搭配几款不同时代、尺寸、灵敏度的进口音箱。在当晚活动现场,一位在168论坛也有些知名度的同城烧友,在听音过程中一直沉默,直到尾声处终于说出了一句话:看来玩音响最终还得玩高素质的大功率机器。殊不知在此之前,他一直是所谓小音量美学的支持者。2A3300b这样的小功率机器经常是他家音响架上的座上客。一位发烧多年,早已有自己的一套hifi理念见解的老烧竟然会产生如此大的观念转变。这也让我想起了小音量美学这个在一部分烧友群体里十分推崇的音响理念。由此我也想在此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和感悟,也将话题提出供诸位讨论交流。


小音量美学这个概念,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关氏胆机主理人提出的。其主要理念是:以小功率单端直热机器驱动高灵敏度,高效率类全频音箱(如lowther),就可以在小音量下获得人声,弦乐以及古典音乐的良好氛围感和还原度。这个理念当中“小功率单端”和“高效率音箱”是关键词,这种搭配确实在小音量下能获得流畅润泽舒心的听感,但我对其所称的对古典音乐的良好播放并不认同。如果古典音乐仅仅是限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早期的室内乐体裁,那么我认可关氏的说法。因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乐器采用种类,演奏空间和配器风格使其在声音的频宽,密度方面无法与浪漫主义以后的管弦乐作品相提并论。音响系统只有基本做到轻松舒适的重播就可以将此类作品大致合格的交代。而那个时期的大部分室内乐作品就是贵族厅堂沙龙中的消遣。轻松惬意的重播也正符合这类音乐的特质。所以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在当时会令听者感觉有些不爽。


而古典主义之后的管弦乐作品,配器越来越宏大,乐器中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比重越来越大。浪漫主义后期以及近现代音乐的作品,由于更加着重营造意象和深层次不同情绪间的矛盾冲突,所以音乐当中所呈现的张力会非常大,强弱对比也异常的鲜明。所以对音响重播上的要求就变得非常苛刻。单单轻松流畅的重播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呈现出更广阔的频宽以及全频段足够的密度和张力,同时还有兼有细腻流畅的音色现以不失呈示和展开部当中主副部主题细腻情感的对比观照。在我看来这些要求已经不是关氏“小音量美学”所能承担的了。这些作品在小音量美学系统播放中,小音量下在铜管乐和打击乐器的质感上会明显出现衰减,乐队的规模感也会明显缩水。而中大音量下,这种高效率音箱搭配所产生的曲线失真率更是完全无法体现出交响乐,协奏曲这类作品应有的神髓。所以我个人认为:小音量美学理念下的系统的表现是不可能全面平衡的。有相当一部分的音乐作品无法良好的再现。甚至有人曾提出小音量美学概念本身就是电声技术没有达到一定水平高度阶段的一种妥协和托词。如果阁下的听音体裁丰富多样,同时又对交响乐作品情有独钟的话,那关氏的小音量美学下推荐的系统搭配是绝对不适合阁下的!那么难道小音量美学观念就没有可取之处?甚至是谬误么?非也!我个人认为小音量美学本身的理念是可取的,甚至里面有宝贵的精华。但无论是烧友或是一些音响开发者,很多人对其理念是有所误读,甚至出现谬以千里的情况。下面我抽空慢慢的与诸位分享一些误读事例以及我个人对小音量美学内涵的理解。




或是否可以叫小功率美学?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2010年三月之前的12年左右的音响论坛杂志,看看《我闻集》,是台湾音响大师已故柯医师的专栏,他的2小功率 胆机0.8w(记不清是2A3 还是45)推动JORDAN全频音箱,使刘汉盛留下深刻印象。
小功率美学和小音量美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老关一直是以“小音量美学”的称谓来阐述的。


这种搭配在一些小型作品中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老关所提到的适合绝大多数音乐体裁,包括古典音乐。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其实,任何高素质的音响系统都可以有“小音量美学”。多嘴了。请继续讨论


富盛兄所说的观点正是我这两天准备阐述的关于“小音量美学”的一个真正重要的内核。世人对小音量美学的误读已久。关氏的这个理念本质无问题,但为了推广产品,把这个概念狭义化和局限化了。导致了一批人的误读。可惜!




“小音量美学”与“小功率功放搭配相对高灵敏度扬声器”为前提,但别忘了还有另一个前提:“你以多大声压听音乐?”,
我平时70db上下的声压正常播放音乐听赏,你就给我一套1000瓦功率的十五寸扬声器系统,我也是70db上下声压听赏。
当然,有人已习惯了常时间90db,甚至100db声压听音,这起决于以下因素:你承受得了,你已习惯并感到愉悦,你不认为住宅家居90db放音不是扰民噪声……
脱离上述前提和用家不同听音习惯,把“小音量美学”树立于对立面以悖论命题,主观无可厚非,因为生活习惯式音乐听赏与发烧打碟确有需求区别,但别忽略了需求差异、刻意曲解案例而让论述立意有失客观而偏颇!


同样70db上下声压下,老关所推崇的搭配方式营造的音质和音效与真正高素质大功率机器下“小音量美学”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声压不是主要问题。小音量美学的内核关键我个人觉得并不在声压问题上。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233523.asp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071

帖子

36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6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2:0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5-12-30 12:03 编辑

个人体会,音响还是要在功率充沛,喂饱了的前提下再说其他。那种因功率不足,储备不足造成的一种音色或味道是不正确的,这种声音一定会在音响性上表现很差。因为它没法搭建起录音现场的三维空间。
小声不缺,大声不吵,其实也是要求前提必须是 功率充沛。充沛不等于无限要求越大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3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5
板凳
发表于 2015-12-30 13:10:44 | 只看该作者
典型的咬文嚼字,老关说的很到位,小音量既可以等于大功率机器用小音量播放,也可以小功率大音量播放,非要分清楚功率大小纯属吃饱了撑得,你愿意大声听还是小声听是自我的事,关别人屁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071

帖子

36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61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0 16:11:1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还是有价值的,值得说说。因为的确有不少人误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138

帖子

5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62
5#
发表于 2015-12-30 17:05:29 | 只看该作者
画家画地球就要准备地球那样大的纸。不然画的地球就不正确。对于任何一个懂得艺术的人来说,他当然不能也不会去画出这个正确的地球来,而只会画画小小的根本就不真实的地球,离开正确太遥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138

帖子

5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62
6#
发表于 2015-12-30 17:0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5-12-30 17:10 编辑

对于音响来说,你将用什么音箱去正确地还原中国大鼓的物理的声压、动态、形体呢。首先是用什么咪去录下真实的中国大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138

帖子

5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62
7#
发表于 2015-12-30 17:12:04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帖子应该是物理老师写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138

帖子

5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62
8#
发表于 2015-12-30 17:16:35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推广产品,把这个概念狭义化和局限化了。导致了一批人的误读。可惜!”

试问,哪个音响厂家的音响产品是不去推广销售的。为什么就一定是关氏呢。凌总的凌氏不也在销售自己的产品和作品吗。音乐家也在销售他们的音乐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071

帖子

36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61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6 09:47:51 | 只看该作者
小音量美学与大音量是时代变迁的标志,是一个人听音认知改变的标志,是器材多元化的标志。
这3点诠释了国内近N年听音风格的变化,这与技术无关,技术永远是为人服务的,而且无论任何领域永远是软件推动着硬件在发展,用计算机来说最接近我们的VISTA\WIN7\WIN8\WIN10,有人说微软的系统是隔代成果,实际上大家回忆是这么回事儿么?VISTA出现的时候大家都是XP配置,VISTA是何等的稳定,到达了连WIN7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即便XP天天蓝屏几次也都不能忍受稳定的VISTA在落后的硬件配置上的慢,WIN7时代大家更新电脑,所以普及了,WIN8被骂失败,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WIN8绝对是微软系统体系中最完美的触控系统,他本身就不是为桌面而设计的,而大家的设备又没跟上,有几个电脑现在是触控屏的?所以骂WIN8理所当然,到了WIN10又在走WIN7的老路等等,说到底就是微软高估了全球用户群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他总是先人一步。那么从软件先说起吧

大家从音像制品的角度来回忆一下,除了浸淫音乐领域的人以外,大多数都是从HIFI圈子的舆论、氛围来接受欣赏音乐的风格的,回想2X~30年前,讲求重低音,刺激的高音,那时候的音乐碟以够劲爆为卖点,所以90年代小音量美学是没有市场的,而近十年的蔡琴、邓丽君、童丽、陈洁丽....都占据着音像市场的半壁江山,你可以说你不听这些碟,但是听的人可大有人在,自己也曾是其中的一员,谁还记得滚石、宝丽金之后大陆陆续出现了多少口水歌(无贬义,但是大家都懂这是什么类型)的发行商,创造出了这么繁荣的HIFI录音盛世,就足以证明市场的认可度。而这两年又陆续出现了几个发行商,但是你可以发现曲风又转变为交响、民乐、民族交响乐,口水歌让人感觉是卖的少了,怎么证明呢?原来口水歌的发行商也开始做民乐等乐器类的HIFI碟。这就是近几十年来的HIFI软件市场的变迁。
那么你在30年前听劲爆的时候,希望功放能给有高低通控制网络来调节高低音的失真增益,口水歌流行的时候无论石机胆机,IC、场效应管、温暖的功率管都是硬件开发商所钟情的配置,不然开放出来的产品没有办法更好的表达市场上的软件,再者关氏的小音量美学又恰恰是从这个时期的最鼎盛时期提出的,各种诱惑的声音形容词我就不说了,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歌搭配胆机的确是此声只应天上有的典范。

通过软件潮流的变化改变人的认知又成了自然而言的事情,一切道理都同上,什么时代说什么时代的话,什么样的主流声音用什么样的器材。现在到了古典音乐认知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认知各种古典乐作曲家的前世今生,写作背景,演奏家的经历以及不同版本曲目演绎下包含的更深层的故事。这类音乐很显然单端胆机先天残疾,可这种潮流变迁让很多从71A、45、2A3、300B时代走到现在的发烧友接受不了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单端胆机都开始玩儿845 211 GM70,不知道为什么推挽机又开始成为主流,石机层面我不太了解但是殊途同归。而接受不了的原因也很简单,即用惯性思维来审阅发展中的时代,比如残剑前面举得例子,一位老烧听了现场试听了很多器材之后发现大功率才是王道。想必在他听之前都是想着小功率机器+高灵敏度的喇叭听着靡靡之音,而声音开大后因为录音棚中各频段的增益混响都是过量的增加,导致了声音开大后就失真,高音尖锐无法坐定,这样的想法带入到听古典自己也能在原有模式下来欣赏,可一旦听到了大功率回放的古典才发现原来通过乐器来传递感情或雄壮、或悲伤或婉约都是得在标准乐器声压下才能够实现的。回家用“小音量美学”的器材怎么样都无法表达的时候就开始变成了身心上的行动派,虽说后知后觉,但是最终也会找到出路,而现在在这个话题中无论力挺小音量美学还是始终坚持大音量唯美的都是活在自己世界中自说自话,自己的世界的定义参照上面,请对号入座,这是我以自己的心路历程逆向YY出来的一套说辞。

最后的层面就是器材的多元化,这加速推动了小音量美学与大音量的价值观的互不了解的对立,首先是耳机受众群体,因为发声单元的特殊性和听古典乐的先天优势(无关音质、声场,只是便利性、成本、自由层面上的先天优势)这个群体不得不承认是带动了古典乐在国内的复兴,且绝对早于音箱群体,年轻、听觉敏锐、知识面西化,听音软件多元化,无论哪个层面都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那一批(...我真没骂人...)加上既有的音箱派古典乐迷,组成了小音量与大音量的对立面,而且因为耳机的用户数目庞大,某种意义上,推动潮流者即是赢得了主流价值观认同的人,这让的硬件厂商再次有了改变,DAC是其中最醒目的一个环节,北极星、WISS、PSAUDIO....等等要么后起新秀,要么曾经不受待见的品牌全部崛起,而且崛起的让人不可思议,不过没办法谁消费谁有话语权,这些产品解决了耳机的大声 大声 大声,快速 快速 快速、细节 细节 细节,刺激不到听觉的产品都是垃圾,而且耳机用户长久佩戴,因大声压的刺激已经与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一样了“喝最烈的酒,干最野的狗"普通程度的声音刺激早无法让饱受摧残的耳朵所满足。这也侧面说明了很多耳机用户极度推崇的高价DAC放到音箱群体中是多磨不屑一顾,这个话题容易引起战争就不做延伸了。但是结论已经可以得出,近年来的9018、1704、8734还有AK的99系列这些芯片,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味道性芯片,用这些DAC是无法体验出小音量美学的,这又再次的佐证了认知层面的事情,你让没有听过1541、1540、PCM63、黑胶的人用现在的芯片去听小音量美学,那结论只能是缘木求鱼--美个P。但对立面可就觉得现在芯片完全没有味道了,又开始追求复古,比如studer730这种机器被中国人热炒,也许730已经算是小音量美学用户所愿意尝试迈向古典乐欣赏走的最大的一步了,得益于它还勉强能给兼顾两者。

好了,只言片语、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很散乱的表达了这三方面,浓缩我的想法就是小音量美学是在特定的器材、特定的听音嗜好中才能够体现出来的,而当年的主流价值观与现今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形成了严重对立,无论从烧友的数量、厂商的态度还是软件的片源逐渐将小音量美学推往非主流的一面。

但是多元化的的状态下大家真没有任何对立的必要,如果自己有条件,必然的选择就是两种类型的器材各有一套,小音量美学最唯美的代表毫无疑问是全频类+直热牛入牛出,大音量下是高端DAC、后级和大功率牛入推挽的天下。两类皆有夫复何求啊。

至于前面说到的技术问题,比如什么样灵敏度的喇叭开多大的声压,或者器材的失真音量以及涉及到了小功率胆机功率小所以叫小音量的问题,这些我个人的见解,在器材合格的前提下,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根源就是唱片的录音质量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138

帖子

5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62
10#
发表于 2016-1-6 17:0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6-1-6 17:04 编辑

之前这个问题我不止一次谈到过。录音的回放是再现录音场地的原始模样,录音场地不是在我们的听音房间里这么个空间里。两只喇叭是利用双耳效应营造立体声录音的状态,并且模拟出艺术的“真实”度。
http://lingsaudio.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extra=

http://lingsaudio.com/bbs/forum. ... p;tid=35&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凌氏音响工作室  

GMT+8, 2024-5-18 16:53 , Processed in 0.2331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