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关于高度感的讨论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1071

帖子

36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2: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9-10 12:24 编辑

    按照通常的理解,两只横向排列的音箱,只能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立体感,那么对于高度,能否产生立体感呢?
    二十多年前,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好的音响系统要能上天落地。指的是,应该在空中发出的声音(例如雷声),就要感觉来自上方;而该落地的声音(例如火车在铁轨上碾压声音)就要来自地面。
    音乐也是一样,镲之类的乐器是举在空中敲击的,应该有高度感觉,而鼓是架在地面的,就要有落地感。
    在听许多人描述低音效果的时候,常常会说声音扎实还是飘(离地飘在空中)。这也是高度感的形容。
    那么,高度感到底有没有,若是有的话,它是怎么产生的(从声学角度)?


    我的老师,就是你所说的那些权威学者并不是你想象中吃干饭的,出于当时的科技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严谨学术态度,所以在主观评价标准术语中暂时没写上<高度>定议.以现在眼光来看,立体声系统是远不够"描述"演奏现场的所包含的<信息量>.当时只有从<多话筒的摆位>或加些混响音效来展现现场空间,但还是不另人满意.如今多声道系统是可行方案(不排除发明理论性突破的方案),从5.1-7.1-9.1声道发展到全景环绕系统,所展现的<信息量>越多,人耳感知的现场真实感就越强,音像<高度>感知越明显.

    关于多声道,已经超出了本议题。现在讨论的是两声道的立体声能不能产生高度感。两声道是多声道的基础,两声道搞不好,多声道也不可能真正搞好。

    两声道的立体声能产生高度感!具体它是怎么产生的,没仔细研究。从声学角度来说,碟片的录制. 听音环境. 反射. 混响等都有关系吧。

    好的系统能播出上下,左右,前后交替变化的立体感。也就是高度,平面,纵深。 在我的系统上,不用我去刻意听,很随意的就表现出来。现场录制的碟,一般都有这种高度,纵深度,平面宽度。比如架子鼓,大小鼓上下左右一字排开,小鼓排在最上头,大鼓一般在中间最下面, 小鼓大鼓高度位置听不出来, 那是你的音箱问题了。

    一般发烧友关注左右比较多,前后方面关注后比较多,上下和前关注的比较少。我在本人《你的歌手有“后脑”吗?》一帖中也约略探讨过这方面。两声道能产生多声道般的包围感,必须是上下、前后、左右这三维有良好表现才能获得。我不是科班出身,往深里我也谈不上,我只是凭经验一点一点地摸索,一点一点地往自己的音响系统上凑。我的音响系统比较便宜,但前后、上下、左右三维什么都有一点,只是还不够强,还需要继续探索、提高。

    要取得好的播放效果,首先要有录音效果好的音源。由于楼主的帖子强调是双声道立体声,所以就需从双声道立体声录音制作的过程来分析。正统音乐的音乐厅现场单点(双声道)录音时可调的范围很小,除非是在前述基础上加入近场辅助拾音器。其他音乐的多轨录音后再合成双声道立体声录音,左右声道区别的效果产生主要是由PAN和Delay等担任,声音前后效果的产生主要由GAIN、Reverb等担任。整个录音制作过程,不管你怎样设置拾音器,均没有关于高度效果的控制或调节。针对打击乐中位置最高的吊鑔片、中高位的TOM-TOM和踩镲、再低些的小军鼓和最低位的低音鼓,尽管录音时拾音器的设置高度不同,但合成为双声道立体声后就基本只剩左右位置和声音大小的区别了。当然,录音师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控制作品整体的空间规模感。播放时由于将左右两个音箱考虑成点声源,其自身不具备产生新的高度感的能力。但如果重放条件和效果好的话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空间规模感还原出来。

    高度主要有录音环节来决定(失真的系统除外),就这么简单。好的系统对录音还原的好一些,一般的系统还原的一般一些!

    立体声是外国专家在HIFI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立体声是技术和人类思维的完美结合,使每个正常智力的人都能通过两个音箱在皇帝位得到接近现场的声音还原。单独去研究某个听音感觉是很可笑的,等于叫正常人蒙着眼去摸大象。
    楼主所说的纵深感和高度感等等都必须是通过有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实现。用全世界最精密滴仪器也只能测出是两个音箱在发声。

    声音有了脱箱感,于是就有了声场,有了声场就有现场感,有了现场感基本什么都有了,这时候就不会太留意唱得够不够厚阿,够不够柔之类的问题了。

    这些问题,无非就是音源,三维空间,声压三者之间的合力,泊兄发帖引导正确认识确是用心良苦.但更想能直接指导在什么环境,那类音源,那些系统,那种声压下,能完美表现你说的空间感觉,最好能指点在那里可以亲自感受一个标准答案,因对声音付的感受因人而异,书本论述虽是前人经验总结,但实际操作往往会有不同感觉,国内的黄以真老师,台湾的音响评论大师刘汉盛,香港的录音师冯炜国对HIFI系统的空间操作都有实践论述和出了书本及CD.看看有不少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主题

1071

帖子

366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66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12: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9-10 12:25 编辑

    谢谢各位朋友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启发式回复,尽管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的解释,可也收益非潜了。关于高度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探讨性帖子,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相关专著或论文,也就没有像样的参考资料。我自己的理解,也不成熟,但是还是想拿出来与朋友们探讨。
    老浦东说了一个听觉与思维的相结合问题,我非常赞同。在关于纵深感的论述中,已经涉及到这种关系。
    人的各种感受,是人的听觉经过大脑的信息处理得出的。例如纵深感中的混响因素,是人在长期的自然活动中总是在不同的距离听音又不断得到混响感觉,这种久而久之的相互联系,便形成经验型的思维——凡具有混响的声音,很自然的就联想到距离因素。人耳自身是无法听到距离的,可是感受距离却可以在大脑的后期处理中得到。
    掌握了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对人体进行欺骗性塑造,于是在录音后期制作环节,故意加入人工混响,欺骗性的造就纵深感。而高度感的理解认识就比纵深感难得多,因为它毕竟还不像纵深感那样有成熟的理论。
    我的初步想法是这样的。
    首先,两只音箱是能够产生高度感的,这一点和大多数朋友的看法一致。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假设没有电声系统,一个人站在一个实际的立体空间中,有来自高度不同的声音让你聆听。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高度感。而深究起来,人只有两只耳朵,而且这两只耳朵是左右水平的,并没有第三只耳朵来感受纵向(高度)的信息,怎么就感受了高度呢?
    我的假设是这样的,人的感受不仅仅是耳朵的听觉,还有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体感,体感与触摸很类似,只是不用双手,是身体的感受。
    一个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说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是振动。振动中的音频段成了能听到的声音,低于这个频率的部分是次声波的振动。这些声音和振动通过空气和固体(连接系统、地面和人体)传播给你。反应到你的大脑,既有耳朵听到的信息,也有身体感受到的体感。而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固体传播有着不同的特征,既有传播速度不同的差别,更有不同频率衰减的差别。由于固体传播的低频部分衰减小于高频,所以体感中的低频成分会多于高频成分。而大脑就可以通过这个差别来判断发生体的低频成分含量(耳朵到了超低频状态已经不“灵敏”了,可从等响曲线看出)。
    不是吗?当听到低音成分的能量很大的声音时候,是不是总是感觉地动山摇。确实,巨大的声响与地面颤动常常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一特点,有的迪厅索性制作了有机械振动的地板,强化这总感受。今年的北京音响展上面,BMB展厅也专门推出了用于KTV的振动地板。站在上面演唱,会感受更强烈的音乐节奏。更有很多低音炮的单元是向下面对地面的,看似不经意,实际含有科学道理。
    现在回到高度感。对于振动源,低频成分多的大多在位置较低的地方,例如:火车对地面的碾压,乐器中的低音打击乐。而高音成分较多的大多偏于较高的位置,例如:炮弹的流弹感觉,飞机声,器乐中的金属打击乐。久而久之,人的习惯感受便是低音在下高音在上。
这样一来,低频成分的多寡,听感和体感的不同比例,就成了大脑判断高度的重要因素。

    简单说点看法:
    一,目前的音响系统(CD、功放、喇叭等)都是按照人耳朵能听到的声波标准设计的,所以无法放出身体能感受得到的次声波。那些有关身体感受次声波的论述,个人认为在HIFI系统中是缺乏依据的。
    二,如果是二分频或三分频音箱,一般设置都是低音单元在下,高音单元在上。所以听起来低音在下高音在上。如果把音箱倒过来放,低音单元在上面,高音单元在下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会是什么效果!
    三,什么迪吧KTV那些震耳欲聋的东西,完全是在制造气氛,躁动疯狂,与楼主要讨论的立体声系统中的声音高度感,似乎扯不上关系。

    两声道是不可能完全获得多声道那样鲜明的环绕效果的,但基本的包围感还是能获得的。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两声道系统能实现脑后音。老生常谈摆明是一种追求,如果你认为是白说,要么是你已经到达这种境界,觉得没什么新鲜感,要么是你差得太远,要你说你也说不出来。

    关于体感的提法出现在几十年前。一个调音师在迪厅调音的时候起初是把40HZ以下的声音切掉。因为低于40HZ以后人的听觉就不灵敏了,若继续让音箱工作,会白白的浪费功率。后来一次偶然发现,提升40HZ以下的声音会有一种身体不由自主地感受,总想跟随音乐有节奏的运动。
    后来他反复试验,证实这个发现很有实用价值,就写了文章发表。自这片文章发表以后,娱乐业对40HZ以下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才有了后来的振动地板。甚至影响了一个行业的行为。
    科学的认识往往是从不经意中被发现的,也许这位调音师之前还有人有这种感受,只是未像这位调音师那样写成文章,变成了一种理性,其实对于Hi-Fi音箱,它的3dB带宽做到50HZ左右很常见,而用10dB带宽就更能降低至40HZ左右。我实测过无数的音箱,20到30HZ仍然有一定输出的占了大多数。而根据等响曲线规律,40HZ的响度感受,就已经下降到中频的20dB以上(如果是家庭环境声压级较低的情况,40dB都有可能),这时的感受已经不是耳朵起主要作用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对品质较好的音箱能做到3dB带宽达40HZ左右,已经完全满足听觉需要。如果这时加装一个低音炮,使下限频率继续往下拉,这时往往感受的不是低音量感增加了多少,而是低音部分的扎实程度明显提高,甚至有砸地板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2138

帖子

586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862
板凳
发表于 2014-9-10 17:22:47 | 只看该作者
立体声的原理其实就是利用了人耳的“双耳效应”。所以,一个好的立体声录音才是最最关键的。接着就是后面的播放系统要同样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凌氏音响工作室  

GMT+8, 2024-5-18 07:07 , Processed in 0.1734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