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音响工作室

标题: 青竹戴雨兄常州游 [打印本页]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1 23:29
标题: 青竹戴雨兄常州游
今天是青竹戴雨兄到常第一天。下午我们几个发烧友在老陈系统一起聆听音乐,交流音响之道。大家都学到许多东西。尤其是青竹戴雨兄对细节的注重令我们敬佩。另外青竹戴雨兄对音乐与音响的思考非常深刻,钻研精神同样值得所有发烧友学习。明天我们继续交流活动。

作者: musichina    时间: 2014-8-1 23:33
可惜明天外出旅游,要5天后回来,不能一起交流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1 23:35
musichina 发表于 2014-8-1 23:33
可惜明天外出旅游,要5天后回来,不能一起交流了。

没事,在网上也可以交流。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17:53
第二天继续发烧交流活动。下午在杨哥家,作品12号提琴木音箱展示了家居环境听音乐的优点。小巧易调,而且播放交响乐时的场面感也不错啊。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22:37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4-8-2 23:17 编辑

青竹戴雨兄心结:
1-倒相孔开在高音两边的话,倒相孔空气流动应该会影响高音,为什么不开在低音单元的下面,离高音单元远一些。
2-倒相孔为什么可以开在音箱前障板上,不开在音箱后面。
3-音响器材的设计师如果能够参与录音,应该更有利于对器材设计的正确把握。
4-器材的各类接插件如果直通应该更有利于声音,包括保险丝直通。
5-闭箱的低音应该比倒相箱更清晰,闭箱应该更理想。
下面青竹戴雨兄再补充。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22:47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4-8-2 22:54 编辑

今天试着帮青竹戴雨兄,看是否可以解开一些心结。

1-倒相孔开在高音两边的话,倒相孔空气流动应该会影响高音,为什么不开在低音单元的下面,离高音单元远一些。



解:同轴喇叭的高音在中低音单元的中间,这样的话,中低音工作时的气流要比倒相孔更厉害,气流对高音的影响更大,那么同轴喇叭的声音就......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23:04
2-倒相孔为什么可以开在音箱前障板上,不开在音箱后面。


解:理论上倒相孔可以开在音箱的各面,但是实际上开在前障板上最有利于相位一致以及家居摆放。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23:14
3-音响器材的设计师如果能够参与录音,应该更有利于对器材设计的正确把握。


解:那样也可以啊,多面手当然好啦。但是实际上你拉来一卡车录音师,很有可能没有一个喜欢或者理解我们这样的发烧友的。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23:20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4-8-2 23:21 编辑

4-器材的各类接插件如果直通应该更有利于声音,包括保险丝直通。

解:那样当然好啦。实际上如果是“旋律接插件”和“旋律保险丝”,就既安全又有利于音乐再现了。两全其美。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2 23:25
5-闭箱的低音应该比倒相箱更清晰,闭箱应该更理想。


解:闭箱倒相箱设计调整好都会有好声音。当然最高境界是风琴边纸盆旋律全频喇叭加障板了,可能数据指标上不大理想。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3 21:35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4-8-3 21:39 编辑

今天青竹戴雨兄到我这里继续发烧交流活动,探讨音箱摆位,探讨录音与如何正确还原录音。晚饭时还在进一步讨论录音和唱片与回放系统,以企求把问题讲明讲透,能够解开心中的结就最好了。好累。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4 08:21
当你系统的音箱摆位符合或者叫接近录音原貌的某种要求时,你会发现不同的录音状态和实际情况会在你的两个音箱后面反映出来。录音时不同大小的场地,话筒不同的摆法和不同的摆位,这些信息都会从你的两个音箱后面反映出来。当然还有凌总发现的录音场地的旋律这个最重要的特性也会同时反映出来。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4 08:25
朋友们有兴趣的可以结合此帖的示意图,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录音的原理,对我们正确理解“音乐与音响”会有相当大的帮助。http://lingsaudio.com/bbs/forum. ... &extra=page%3D2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4 19:49
本帖最后由 胡敏强 于 2014-8-5 19:26 编辑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发烧友们也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交流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破除迷信,才能取得水平的提高,最后才有所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音响观,拥有坚定的自信。解开自己心结最理想的人是自己。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5 19:27
祝愿青竹戴雨兄早日解开心结,轻松聆赏音乐之美。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8-6 11:56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8-6 15:27 编辑

昨天到家了,休息休息,也反思一下。首先感谢常州烧友的热情接待,坦诚交流,特别感谢龙城佳人、胡版及小丫、小宋、老陈、爱原音等。总的来讲,这次不虚此行,对凌氏的声音理念、制作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自己来讲,对音响和音乐的认识是跨越性的。尤其是胡版耐心讲解cd录音原理等技术问题,补上这课,对如何调教音响,认识唱片、还原音场等都有极大的帮助的。
要说的当然很多,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更适合私下交流,因为光靠空说的话容易流于形式,没什么结果,而一边实践一边探讨才是最直接可靠的交流,耳朵一听一比较就知道了。
最后就是,大体说,音响是半成品,音响理念占五成,音响实物占五成。而具体到消费者,搬回家随便插电就听的话只能发挥5--6成,内部电路、信号的通畅、线材的更换占2成,外部接插件、垫材、线材、摆位等又占2成。其中道理就不细说了,很麻烦。不去动手亲自实践是没办法的。
再次感谢热情的常州烧友们,结识你们是我的荣幸。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8-6 12:48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8-6 17:41 编辑

胡版先不要得意,呵呵
在下高烧持续不退,用胡版方子一疗程,症状暂缓,旋又发作,推想根治无望耳。听言蜀中有名医凌氏,斟酌再三,有意择时投医,寄望彻底痊愈,果如此则所余岁年,静心品茗赏乐,待大期乃至,无憾归去矣。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6 17:43
是啊,我已经退烧了,不太甚求了。兄的烧温很灼人啊,精神可嘉。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8-7 12:01
本帖最后由 青竹戴雨 于 2014-8-7 12:22 编辑

凌总的理念,制作应该是完全没问题的。如果说单从播放的声音来讲,我认为是不能完全满意的,但这一方面是使用者的问题,如单元尺寸与听音面积的匹配、地线、垫材使用与调教等。特别要提一提关于电源滤波问题:最好不要使用滤波,当你的器材不够好的情况下,滤波可以粉饰,造成模拟感的美----失真之美。而当前端非常通畅达到较高档次的时候,滤波的作用成了光头上的虱子,非去不可。否则声音慢、糊、缺少质感等贻害无穷。
另一方面是原理或材料本身造成的,比如以我的认识,号角是听不了音乐的,指甲盖儿大的金属覆盖下至一千多的频率,无论怎样设计制作,用胆机推,都不能掩盖其金属的本质,那就是生硬,丝丝的清凉之气----虽然极力掩盖掩饰,但依然留有痕迹,没办法本性难移。其实老凌的号角已经很难得了。

作者: WUWU    时间: 2014-8-7 16:08
顶下楼上敢说真话的人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7 16:36
我们这里都是说的自己实践的真话,欢迎WUWU朋友也多谈自己亲身实践的真话。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7 16:57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4-8-7 12:01
凌总的理念,制作应该是完全没问题的。如果说单从播放的声音来讲,我认为是不能完全满意的,但这一方面是使 ...

忘记了给青竹戴雨兄在同一系统对比同一录音的CD和原音盒带了。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7 17:00
有时我们发烧友听CD是一种被迫的无奈之选,尤其对于像青竹戴雨兄这样极高要求的发烧友来说更是如此。唱片市场也要符合大众模式,所以黑胶唱片和磁带退出市场了。CD的方便和适合大众赢得了市场。
作者: 青竹戴雨    时间: 2014-8-9 18:12
我一直认为音响是个半成品,即便老凌的作品,使用不好,结果一样大打折扣的。
作者: 胡敏强    时间: 2014-8-9 19:12
确实如此,任何器材都需要调整搭配,作广泛而全面的实践,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欢迎光临 凌氏音响工作室 (http://www.lingsaudio.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