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6-1-20 22:41:10

转:听音心理学中的遮掩效应 网友 普兰

    听音心理学中的遮掩效应,即人们听到的声音会被思维关注和视觉遮掩。


    1,几个人在街头相遇,你关注的人的话能听清,别人的话如同没听着。


    2,同是小泽征尔指挥的老柴《悲怆交响曲》那面大锣,听CD听不着他,而看蓝光,看到打击乐师轻巧敲一下,才感觉听到了。听梁祝小协,一段描写梁、祝对话的小提琴、大提琴演奏,你专注小提琴,大提琴就不知拉的什么谱了。


    3,视觉对听觉的遮掩效应,例如楼上网友总感觉一个低音炮别扭。其实很低的低频既没方向性,耳朵也感知迟钝,但对音乐的整体铺垫和氛围营造起到很大作用。如果炮放在边上你看不着,就会觉得只有前边音箱在响。


    4,一个声音没有大缺陷的美女说话,你会觉得委婉动听。音响换了一对装潢美丽的线,你会觉得声音也变好了,其实还是原来的线加层护套而已。音箱用意大利木皮、钢琴漆装饰,你会觉得声音华丽无比。这就是听音的遮掩效应。和人的心理关注程度和视觉因素有关。




    因此用于混音的监听音箱几乎都是黑灰色、粗糙的亚光漆,在照明昏暗的混音室,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隐形设计),让混音师耳朵专注声音,忽视音箱;视觉只关注音电脑音轨调校。

    另外所谓“声场”是混音师制造的,是利用听音心理学中习惯性思维判断原理,让人感觉出声场宽窄、乐器左右、远近的定位的听觉形象。


    1,录音几乎都是单声道的。为提高信噪比,都是高电平的(即最大不失真电平)。


    2,声像位置左右是靠pan调定的。


    3,声像前后是靠电平、混响、压缩器,调定的。


    多轨单声道录音素材,混音师会根据一般舞台演出的规律混音:由于pan把小提琴音轨送给偏左,就觉得小提琴在左面演奏,由于人声轨pan不动就会觉得人在中间唱。把木管电平调小一点加些混响,就会觉得他是在后排演奏,把钢琴轨电平稍高,加少许压缩,就会觉得钢琴在前排。这些编辑好的轨道,最后缩混为两声道,听众会因为过去现场听音乐的思维习惯,判断声场和定位。也就是说,这些声场、定位都是虚拟的。

胡敏强 发表于 2016-1-21 05:58:46

:lol也许作者听的录音都是合成录音吧。有机会找找一次完成的单点录音感受一下真正的立体声感觉。另外,发烧友之所以可以成为发烧友,应该是具有独立而正确的判断能力的,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受干扰。掩蔽效应是无处不在的,要靠功夫和经验去排除它对音响回放的正确独立的判断。做到这点了就可以做真正的发烧友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听音心理学中的遮掩效应 网友 普兰